我國的水污染問題,成為當前公眾關心的環境熱點之一。那么,我國的水污染程度怎樣,造成水污染的根源何在,如何有效改善我國水環境現狀?本版約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對此進行探討。
我國水環境情況如何?
局部改善,整體不容樂觀
我國的水環境總體情況如何,近期公眾關注的飲用水水質又如何,在國家相關部委的年度公報中都有體現,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分析。 首先,全國整體水環境情況可以從環境保護部《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中找到答案。其中顯示,2011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652.1億噸,COD排放總量為2499.9萬噸;氨氮排放總量為260.4萬噸。全國地表水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依然突出。長江、黃河等10大水系469個國控監測斷面中,Ⅰ類~Ⅲ類、Ⅳ類~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61.0%、25.3%和13.7%。我國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Ⅰ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95%。 第二,我國飲用水水質總體上可以達到相關標準。根據水利部《2012年水資源公報》顯示,全國環保重點城市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情況良好。在2011年全國評價的634個地表水集中飲用水水源地中,按全年水質合格率統計,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為452個,占評價水源地總數的71.3%;同時,《2012年環境狀況公報》表明,2011年重點城市年取水總量為227.3億噸,服務人口1.63億、達標水量占90.6%、不達標水量占9.4%。 第三,我國目前的環境形勢可以整體判斷為局部改善、整體不容樂觀,這一判斷同樣用于水環境。采用《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水利系統對2011年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海南、寧夏、廣東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域內857眼監測井水質監測資料進行了水質分類評價。結果顯示,適用于各種用途的Ⅰ類~Ⅱ類監測井占評價總數的2%;適合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及工農業用水的Ⅲ類監測井的占21.2%;適合除飲用外其他用途的Ⅳ~Ⅴ類監測井占76.8%;主要污染項目是總硬度、氨氮、礦化度等。
哪些因素導致水污染?
原因多方面,包括發展階段、唯GDP論、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等
幾年前,一位受訪的地方干部說過,經濟越發達河水越臟。此話雖然“雷人”,卻得到不少人的認可。這句話反映了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一定聯系,即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時,環境質量一般較好;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環境質量會下降;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階段后,環境質量又會變好,這就是著名的“倒U型曲線”。但是,這句話僅與中國發展階段的污染特征相吻合。造成我國水環境污染的原因并非只是經濟發展,而是多方面的。 第一,存在認識問題。我國一些地方領導和行業人士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存在偏差,環境保護對地方來說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的事。一些地方仍以“GDP論英雄”,領導任命與環保業績不掛鉤,或者采取“以鄰為壑”的做法,將污水排放到公共水體或臨近地區的河道。如果不改變只看GDP的這一標準,我國的水污染現狀難以改變。 第二,發展階段所致。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建筑物、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消耗大量資源能源,排放大量廢物。快速工業化階段是資源消耗多、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階段,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一階段避免環境污染,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決定的。 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是重化工業。比如,我國鋼鐵產能達到10億噸、產量7億噸;水泥產量達20多億噸,約占全球的60%。重化工業的單位產品產值能耗物耗明顯高于輕工業和農業,消耗能源資源就要排放廢物。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不能以此為借口不重視環境保護。 第四,技術水平不高。我國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先進技術與落后技術并存,雖然一些國際領先技術在我國已經出現,但面廣量大的還是相對落后的技術工藝。一些污染型企業的污染治理水平和技術不夠,存在巨大環境風險。另一方面,我國農業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大型養殖場造成的污染也比較重。研究表明,來自農業和農村的污染源已經占水體污染源的50%以上。 第五,環保投入沒有高效利用。“十一五”以來,我國環保投入迅速增加;與水污染治理有關的產業發展迅速,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加速,對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起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環境保護資金的利用效率需要引起特別重視。固然,水污染治理離不開投資,但有了投資就能保證水質明顯好轉、就能保證群眾飲水安全嗎?也不一定。因此,在加大環保資金投入的同時,更應重視資金的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金投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第六,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特征,也是“市場失效”的領域。由于環境的所有權缺乏,人們往往會忽視或過度使用海洋、河流等環境資源。比如,河流不屬于任何人,很容易成為化學廢物的排放場,因而導致較大范圍內的水污染。 信息披露和公眾參與不足。公眾是推動環境保護的主要力量,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反過來也可以推動環境標準的產生和修訂。近期,我國各地揭露的水污染事件很多,說明公眾在監督環境污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從長期看,應當進一步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以此推動我國環境標準的提高和水質的改變。 另外,客觀方面分析,由于我國的水體環境容量相對有限,一些封閉水體或湖泊的環境容量很小,多年超額排放污染物導致的水體污染,積累起來更降低了水的納污能力,致使許多水體的環境容量接近甚至超過最大值。這時,即使向這些水體排放一點污染物,也會導致污染嚴重的結果。正如一個水盆在最初滴入黑墨水時,會被消納;但當墨水超過一定量,盆里的水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會被染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