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繼續保持當前的全球消費和生產趨勢,一旦超出環境可承受的范圍,那么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系統,其機能將會發生意想不到和不可逆轉的改變。”一直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張世剛說。

張世剛告訴記者,在不久前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十八次大會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作出一份關于氣候變化的評估報告,不僅發布了全球和國家層面的氣候變化概覽,更對未來全球排放對氣候的影響作出了新的預測。 “通過預測,未來全球排放對氣候的影響一般會有三種情況。”張世剛告訴記者。 一種情況,是到2020年全球排放達到峰值然后開始下降;再有一種情況,是到了2020年全球排放仍然上升,在達到峰值后迅速下降。再有一種情況,是全球排放到2020年仍然上升,達到峰值后緩慢下降,到2050年全球實現負排放。 對于這些預測,張世剛坦言:“存在巨大的風險,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整個氣候系統,可能會在此前發生不可逆轉的改變,因此給人類留下的機會,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預見的這些情況,都是有發生前提的,那就是各國減排力度巨大,相關的綠色技術快速成熟,更重要的是,人類改變觀念,不再過度消費地球。 2050年 會不會成為另類2012 電影《2012》中所描繪的地球瞬間遭遇滅頂之災的場景,在現實中并不會出現,但氣候變化所產生的持續影響,同樣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消費地球的過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其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也威脅了人類自身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如果到了2050年,這種狀況沒有改變,地球氣候惡化的趨勢無法逆轉。氣候惡化不可逆轉的結果,其中一個便是消失的物種。 由于全球氣候的變化,北極冰帽目前的融化速度已經超出了科學家的預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科學家說,到2050年時,北極大部分地方的冰帽將減少40%,這將給北極熊、海象及其他海洋生物帶來嚴重影響。 目前,北極熊的數量約為1.6萬只。研究人員說,到2050年時,北極熊有可能從北極海冰融化速度最快的地區消失。剩余的北極熊,有許多到2100年時也可能會消失。 科學家預測,即便是中等程度的全球變暖,也會導致全球兩成至三成物種的滅絕,而如果大氣不斷升溫,將有超過一半的物種永遠從地球上消失。 “據說有科學家發現一個星球,大小跟地球比較相近,比較適合生命生長,只是一個不太方便的地方,就是人類要用光速旅行的話,需要20光年才可以走到,因此我們去那個星球移民之前,我們還得想想,在這個地球上該怎么辦。”在全球氣候改善高峰論壇上,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副首席代表李琳說。 2050年 人類需要第三個地球 “從太空望去,我們地球是美麗的。”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副首席代表李琳常給人展示美國宇航局新拍攝的地球影像,“這個地球,只有一個。” 不過在過度消費地球的人類眼中,一個地球顯然是不夠的。 世界自然基金會作為一個遏制地球自然資源惡化的機構,“我們過去幾年一直關注著地球生命指數,其實就是人類與地球的關系,但得出的結論不是很好。”李琳告訴記者。 這個指數系統對應的人類消耗與自然資源的比例關系,自然基金會通常是用幾個地球代表。 “你可以看到,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們人類只使用了半個多地球,完全在可持續的狀態下。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用了一個半地球。”李琳說,“我們多年的研究發現,人們現在對地球的使用,就好像我們有一個半地球一樣。如果我們現在的狀況再不改變的話,到了2030年,我們可能需要第二個地球;到2050年,我們可能需要第三個地球。” “我們要關注碳,是因為我們研究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55%是對碳的需求。”李琳手中有張圖表,“你看到這個圖的上面一部分,灰色的增長最快的就是我們對碳足跡的需求。如果這樣持續下去,到2050年,我們需要三個地球才能滿足需求。” 過度消費地球,同時也就意味著過度排放,意味著地球氣候在因人類的活動而改變。 2050年 90億人口無法承載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世界人口狀況報告曾經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新科學家》雜志也曾撰文暢想了2050年時人口增長的場景:屆時,土地因過度開墾開始退化貧瘠,糧食由此減產;農業的減產引發食品價格的上漲;2050年,超市中曾經常見的無公害有機蔬菜已經不常見了。人們越來越多依賴魚類海產為生,很多魚種由此消失,海洋資源也消耗殆盡;水資源成為人類相互爭奪的重點…… 由此,有人曾經斷言,2050年,地球無法供養90億人口。 然而這一切假設,都還是建立在未考慮氣候因素前提下的。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曾經說,以氣候變暖為顯著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已成事實,所產生的顯著影響不可回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幅度可能會超過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造成突然的和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 在專家看來,由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災難,絕不僅僅表現在極端天氣的增多增強,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等,最終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巨大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