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之內,山西省發生兩起涉嫌瞞報或遲報的重大事故。南呂梁山隧道事故瞞報風波尚未平息,2013年1月5日下午,濁漳河水污染事故被曝出遲報達五天之久。

據報道,該次水污染事故發生于2012年12月31日7時40分,但直到五天之后的2013年1月5日下午,山西省政府才接到事故報告。事發原因現已查明,由于輸送軟管破裂,長治市潞城市境內的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生苯胺泄漏事故——總量約為38.7噸的苯胺泄露,約30噸苯胺被當地采取措施截留,8.7噸苯胺流濁漳河。 事發地段為漳河上游,鄰近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匯之地。漳河水系是山西省長治市、河北省邯鄲市、河南省安陽市三地的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沿線涉及上百萬人口。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王鵬副教授表示,苯胺又稱阿尼林,是一種有刺激性、殘留性比較高的有毒化合物。苯胺為無色或微黃色油狀液體,有強烈氣味,是染料工業中最重要的中間體之一,也是生產農藥的重要原料。 談到此次山西苯胺事故,王鵬認為:“雖說苯胺在水中的溶解度不高,但卻對水有一定的親和力,因此對水的污染程度也就會比較大。如果人喝了被苯胺嚴重污染的水,對健康的危害也會比較大,肝臟和腎臟可能最先受到損害! 苯胺對環境有危害,對水體可造成污染,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大,若大量吸入會引發急性中毒。苯胺毒性主要通過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人體,人體若吸入或接觸,會造成溶血性貧血和肝、腎損害等。 王鵬解釋,從化學的角度來說,苯胺與易揮發的化合物不同,它一旦進入河流等水源,揮發較難、殘留較易。水中的生物體如果喝了含有苯胺的水,無疑會受到危害,最終這種危害可能會隨食物鏈傳導到人。 1月5日接到山西省環保部門的污染事故通報后,下游的河北省邯鄲市環保部門緊急對濁漳河涉縣水域水質進行檢測,結果發現苯胺、揮發酚等因子“檢出和超標”。由于相當部分自來水以漳河為水源地,當天下午5時,邯鄲市緊急停止使用漳河水,結果造成市區大面積斷水。 同時接到山西省通報的河南省安陽市,也在境內岳城水庫、紅旗渠等部分水體發現苯胺、揮發酚等因子“檢出和超標”。隨后,安陽市亦緊急切斷相關水源。 幸運的是,邯鄲、安陽兩市并非單一水源地城市。除以漳河地表水為水源外,兩地還同時擁有地下水水源,因此未出現長時間停水事故。 兩市市民目前最為擔憂的是,在長達五天的事故遲報過程中,他們有沒有將已污染的自來水喝到肚中?目前,這一問題還未被當地官方明確解答。 邯鄲市政府一位負責人抱怨稱:“我們得到通知的時間確實有點晚,這給應急處置帶來很大不便。我們已建議環保部盡快成立事故調查組,調查事故原因及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