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氣候變化將使全球水緊張程度提高20% |
(時間:2012-12-19 17:10:42) |
最近,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二工作組第八次全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通過了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二卷《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的決策者摘要及主報告。報告指出,人為因素導致的溫度升高可能已經給許多自然和生物系統帶來影響,但由于系統自身帶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同時其他非氣候因子也在發揮作用,因此氣候變化的很多影響很難辨別和區分出來。同時,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將未來氣候變化對不同部門和不同地區的影響分別進行了歸納和評估,主要有六個方面:水資源,生態系統,糧食、纖維和林產品,沿海及低洼地區,工業、居所和社會,人類健康。為使讀者對氣候變化有一個科學認識,本版將圍繞上述六個主題,推出系列專題報道,敬請讀者關注。 全球和中國水資源概況 據水文地理學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約為13.8億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億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其中絕大部分為極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適宜人類享用的僅為0.01%。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美洲水量最充裕,而非洲和西亞則嚴重缺水。中國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81萬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約8,28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2,220立方米,不足世界的四分之一,是一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不均的國家。中國的河川徑流量為2.71萬億立方米,相當于全球徑流總量的5.8%。多年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低于全球陸地平均值約20%。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衡,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中國的臺灣多年平均降水深2,535毫米,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則不足50毫米。 全球和中國水資源變化情況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全球許多地區降雨減少和蒸發損失的增大正在縮減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水量,從16世紀開始,冰川開始退縮,20世紀冰川退縮速度明顯加快。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山地冰川普遍退縮,西部山區冰川面積減少21%;西藏凍土最多減薄了4~5米;我國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4~3.2毫米。20世紀60年代以來,40年間降水明顯減少,我國六大江河主要控制站的實測地表徑流量變化趨勢及顯著性檢驗的計算和分析結果表明,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減少趨勢,減少幅度最大的是海河流域的黃壁莊站徑流量,每10年遞減率達36.64%,其次為淮河的三河閘,每10年遞減率為26.95%;下降趨勢最小的是珠江,為0.96%,長江宜昌下降1.01%、漢口下降1.46%、松花江下降1.65%。從地表和地下總徑流量來看,除珠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呈總體上升趨勢外,其他皆下降,其中海河流域下降幅度最大,每10年下降22.5%~23.4%;其次為淮河的三河閘,下降19.34%。 由于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在中國北方部分河流發生斷流的同時,中國局部地區卻頻繁發生洪澇災害,特別是1990年以來,長江、珠江、松花江、淮河、太湖、黃河均連續發生多次大洪水,洪災損失日趨嚴重。 未來全球和中國水資源變化趨勢 21世紀某些天氣事件和極端事件將變得更加頻繁、普遍與劇烈,造成以融雪為主要水源的地區水資源增多或減少,蒸騰、蒸發速率加快,淡水水質進一步惡化,某些地區水資源短缺加劇或緩解,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水倒灌導致沿海地區可用淡水減少。冰川和積雪中儲藏水量將下降。隨著冰川退縮,江河徑流將減少。據研究,30°S~30°N地區的降水量將可能增加,但許多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降雨則可能減少和變得不穩定。今后一段時間,氣候變化將使全球水緊張程度提高20%。 本世紀中期之前,在高緯和部分熱帶潮濕地區,年平均河流徑流量和可用水量預計會增加10%~40%;而某些中緯和熱帶干燥地區的徑流量和可用水量會減少10%~30%;北美洲西部山區的增暖預計會造成積雪減少、冬季洪水增加以及夏季徑流減少,加劇過度分配的水資源競爭;許多小島嶼如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小島嶼的水資源將減少;中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特別是大的江河流域,可用淡水將減少;極地地區的冰川和冰蓋厚度及面積將減少;歐洲高山地區將面臨冰川退縮,積雪和冬季旅游將減少;歐洲南部可用水量將減少,水力發電潛力將降低;歐洲中部和東部夏季降水將減少,造成更嚴重的水危機。 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冰川面積將減少,北方干旱和南方洪澇災害將加劇。根據小冰期以來冰川退縮規律和未來夏季氣溫和降水量的變化,預測到2050年,我國西部平均冰川面積將比現在冰川面積減少27.2%,其中海洋性冰川減少最顯著,為52.5%,亞大陸型冰川次之,為24.4%,極大陸型冰川最少,為13.8%。冰川平衡線高度將分別上升238毫米,168毫米和138毫米。這意味著中國西部及高山地區冰儲量將大幅度減少,冰川融水對河川徑流季節調節能力將大大喪失。 預計未來50~100年,北方地區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徑流深減少2%~10%,南方地區平均增幅卻達24%,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還將繼續。PRECIS區域氣候模式預測,在高排放情景下,2080年均降水量較基準時段(1961~1990年)增加16%,其中冬季降水增加達到47.2%,夏季增加量在4個季度中最少,為12.5%,在低排放情景下年降水增加約3.5%,冬季降水增加達42.8%,而夏秋季降水基本沒有變化,并且降水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區。根據PRECIS模擬的21世紀末低排放情景下的全國七大區降水的變化可以看出,未來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夏季降水增加較少;華中、華東和華南的夏季降水增加明顯而冬季增加較少,尤其是華南冬季的降水明顯地減少,表明這些地區夏季的洪澇和冬季的干旱會同時發生。 水資源變化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和應對 氣候變化在過去幾十年中已經引起了我國水資源的變化,隨著全球氣候的進一步增暖,各種不利影響的嚴重程度還可能會加劇。全球海平面繼續上升對我國沿海地區的基礎設施、生態和環境、經濟發展也將造成重大負面影響。洪澇和干旱災害的頻率和強度增大,特別是北方地區大范圍干旱和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加重,必將給我國區域可持續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為了適應氣候變化,應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防洪、抗旱、供水等基礎設施的能力,提高水資源供給的應變能力,將氣候變化下各地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以及氣候變化對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影響作為約束條件考慮,并使這一要求具體地落實到建設項目中。進一步完善水資源綜合管理政策法規建設,建立節水型社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高水資源系統的適應能力。同時加強氣候變化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監測預警工作,客觀及時地掌握氣候變化的動態;加強氣候變化影響的科學和政策研究,開展各領域的適應技術研究、推廣與應用;加強氣候變化影響的教育培訓和宣傳活動,提高我國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積極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提高支持我國參與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水平。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