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全國城市90%的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侵占 |
(時間:2012-7-10 11:09:42) |
如今的城市,似乎十分脆弱,一有風吹草動,不是“感冒”便是“發燒”。人們對去年北京、大連、武漢、深圳、重慶、杭州等地輪番上演暴雨淹城的景象仍然記憶猶新,眼見著又到夏季,暴雨滂沱中,一些城市又現“海景”:道路被淹,汽車熄火,馬路上搭起“桌子橋”,高校學生居然在校園里“撈魚”,大呼“又看海了”。 每當暴雨淹城,人們往往抱怨地下人工排水系統不暢,卻很少關注另一個現象,那就是近年來城市天然水系受到嚴重破壞。資料顯示:全國城市90%的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侵占,每年有上千條城鄉河道被人為填埋,從人們的身邊永遠地“流”走了。 河流是城市的“水動脈”,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家指出,城區的降雨量一般要比農村高10%左右,暴雨天氣多10%—15%,正因如此,城市水系承擔著更重的蓄積雨水、分流下滲、調節行洪、增補地下水、提高水蒸發量等方面的功能。這些功能決不是目前城市中廣泛采用的管道排水或防洪工程能取代的。然而隨著“水動脈”的被填埋,隨著城市不透水的地表面積不斷增加,不少城市下雨時一片汪洋,馬路轉眼成“河道”;天晴時變身沙地,塵土漫天席卷,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過去那種“小橋、流水、人家”,“荷塘、蛙鳴、垂釣”的溫馨畫面,曾讓城里人盡享生活之美、文明之樂的河流風光,越來越遠離人們的視線。 有的城市把消除污染和處理垃圾,作為城市河道填埋的理由。確實,工業進程的加快和垃圾的隨便傾倒,“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已成為某些城鎮河流污染的形象寫照。一填了之,看似既遮了污染之羞,又增加了城市土地面積,實際卻隱患長留,成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地域的“內傷”。從科學上看,健康的城市水系恰恰是降解凈化城市污水的天然場所,只要妥善規劃、科學實施,城市水系完全可以大大增強對污水的天然降解能力,改造成清污化垢的“城市之腎”。 人離不開水,一個城市同樣離不開水的潤澤。古人有論:“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正因如此,城市的選址必建在有水之處:“凡立國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這些經驗的總結,把建城與河流的關系論述得再明白不過。水死了,城市的生命也就瀕于枯竭。不善待河流,不營造一個人工與自然和諧相成的水系,城市終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當人們一味責怪氣候日益極端、地球生態紊亂時,有沒有認真反思一下人類自身?失去了河流,城市也會失去健康,人們到哪兒去尋“綠色之都”的美景,到哪兒去找“生態之城”的幸福?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把河流請回來,讓清流涌動的水系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城市人文與生態的迷人亮色。
|
|
|
|
推薦圖片 |
 | 宋乾武:提標改造水質決定工藝 | 日前,環保部發布了《2011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中指出三大問題,全國廢水排放量652.1億噸,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區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