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境】廣東省四成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 |
(時間:2011/8/1 9:45:51) |
7月28日,由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的《2010年廣東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透露,去年全省海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基本穩定,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比上年減少6.6%,污水和污染物入海量均較上年有所降低。不過,實施監測的入海排污口排放超標率約38.5%。 海洋環境總體趨好 全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約54.9%,較清潔海域比例29.0%,輕度污染海域比例4.5%,中度污染海域比例3.1%,嚴重污染海域比例8.5%。未達到清潔水質標準海域面積22042平方公里,比上年減少3.6%;嚴重污染海域面積4153平方公里,比上年減少6.6%。實施監測的近岸海域,約53.5%的海洋功能區海水質量滿足其功能要求。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主要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其功能要求。海水浴場環境狀況良好。38.5%的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水和污染物入海量較上年有所降低。 超標率已有所下降 2010年珠江八大入海口門、榕江、深圳河、東江(北干流、南支流)、練江、漠陽江、黃岡河等主要入海河流攜帶入海的石油類、CODCr、營養鹽、重金屬和砷等污染物約108.1萬噸。實施監測的91個代表性排污口中有35個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超標率約38.5%,主要超標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總磷、氨氮。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年入海量為41.50萬噸,與2009年相比,超標率和主要污染物入海量均有所下降。由于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造成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實施監測的11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中有9個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處于“差”或“極差”狀態。 2010年全省海洋災情較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億元,主要來自1003“燦都”臺風風暴潮(含近岸浪)造成的災害損失。全省海域發生赤潮14次,累計面積近88平方公里。我省各級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機構對發生的赤潮進行了密切的監視、監測,并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赤潮未造成重大直接經濟損失。去年,珠江口海域發生兩起貨輪碰撞引發的化學品或油類泄漏入海事件,均對事發海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