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廢氣】機動車尾氣污染成城市空氣污染主要來源 |
(時間:2012/7/2 11:31:54) |
PM2.5與灰霾一起,伴隨著人們的每一次呼吸,這個陌生卻又熱門的詞匯再次令公眾聚焦城市環保話題。 11月16日,環保部發布了《關于征求(二次征求意見稿)和(三次征求意見稿)兩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意見的函》,新標準擬于2016年執行,其中最大調整是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范紹佳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按照目前各地的空氣狀況,PM2.5納入新國標后,各地空氣達標率將會降低。 上周,我國北方多地遭遇大霧或灰霾天氣,PM2.5與這類天氣之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系再次引起公眾關注。PM2.5是什么、有何危害?它是怎么形成的?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1、霾的產生,顆粒物是禍首 如果PM2.5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時期過渡標準并將其納入修訂中的新國標,內地城市空氣合格率可能會下降至20% 毫無疑問,灰霾這個詞匯,目前正代表著一個熱門環保話題,盡管它并非新奇現象。然而,隨著PM2.5躍入公眾視野,人們對灰霾也不再只是厭惡,而是開始有了一絲“恐懼”。了解PM2.5,似乎應該從“灰霾”開始。 “霾”,是一個氣象學的術語。“自然界本身就有霾這種現象,如同云、霧、雨、雪等自然現象。自然界本就有顆粒物,嚴重的時候就是揚塵、浮塵,程度輕的時候就是霾。”范紹佳告訴記者,近年來,由于人為的污染排放多了,霾的天氣比以前嚴重。“為了把這個霾與自然形成的霾相區別,就用了‘灰霾’這個詞。” 起初,氣象上主要是用相對濕度與能見度兩個指標區分霧和霾,“能見度10公里以下,相對濕度80%以下就是霾,相對濕度90%以上就是霧,相對濕度介于80-90%之間,霾或霧都有可能,需要預報員人為判斷。”范紹佳說,嚴格來看,霧是有邊界的,霾卻沒有。“把顆粒物指標加進去,是霧還是霾,馬上就可以分辨判斷出來。” 據了解,最早研究灰霾的是廣東,也是內地第一個發布灰霾公報的省份。把PM2.5量化為評判霾的標準霾的產生,罪魁禍首是顆粒物。范紹佳說:“顆粒物大小跟大陽光波長差不多,把陽光散射后,看起來就灰蒙蒙的。”在大城市生活的市民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城市籠罩在灰霧之中,鼻子靈敏的人已經咳個不停,但官方公布的空氣污染指數仍然停留在“良好”,這常常跟人們的直觀感覺存在差距。 2009年,還是中山大學本科生的葉泉山制作了一個每日自動更新的網頁,命名為:“今天我們的空氣質量真的‘優良’嗎?”許多研究表明,PM10和PM2.5空氣濃度比例在0.5到0.8之間,他依據官方的公開信息,通過空氣污染指數反推PM10的濃度,再乘以比值,得出PM2.5估計值。他希望通過公布經細顆粒物改正的空氣污染指數估計,“讓大家對身邊的空氣污染程度有一個更直觀的了解”。 按照現行的空氣質量標準,中國目前監控的污染物包括:可吸入顆粒物(直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PM10)、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新國標增設了PM2.5,其年平均濃度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被分別為每立方米0.035毫克和每立方米0.075毫克。 范紹佳認為,用PM2.5做為衡量標準,可以更客觀地反映空氣質量,能夠更接近公眾的感官體驗。“PM2.5其實是包括在PM10之中,隨著經濟發展,PM2.5占PM10的比例越來越高,大顆粒散射沒那么多,而小顆粒散射更重,所以灰霾越來越重。” 據了解,廣東PM2.5占PM10的比例接近80%,北京大概60%。 PM2.5的來源,一種是直接的工業污染物排放,另一種是間接生成的,如汽車尾氣排放,通過光化學反應,生成一系列顆粒物。“從目前來看,二次顆粒污染物所占比例很高,尤其是在經濟發展地區。” PM2.5納入新國標征求意見稿發布以后,要求公布PM2.5監測數據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此,范紹佳認為,如果公布,很多地方的空氣質量達標率會下降。“從學術界來說,公布是沒有壞處的,有助于治理工作更有針對性。簡單來講,這就像打魚一樣,網格大的時候,大的魚打著了,小的魚逃出去了,隨著網格逐漸變小,小的也給勒住了。現在大顆粒污染物基本解決了,小顆粒污染卻越來越顯著,控制難度也越來越大。把小顆粒污染納入評價指標,達標率自然會下降。” 有媒體報道指出,在不包括PM2.5的空氣污染指數下,全國70%以上的城市空氣質量可以達標,如果PM2.5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第一時期過渡標準,將其納入修訂中的新國標的話,合格率可能會下降到20%。 葉泉山根據環境保護部發布的《2009年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當中內地113個城市的PM10年均值,反推PM2.5的估計值,結果顯示113個城市僅有28個城市達到新國標設定的PM2.5年均濃度限值小于每立方米0.035毫克。 “不要以為公布相關數據就能改善空氣質量。”范紹佳指出,控制小顆粒難度很大,一是它們懸浮在空中,難以沉降,二是排放源更復雜,例如汽車尾氣排放的控制難度很大。PM2.5成分更復雜,富集的有害物質越來越多,有些甚至還不為人知。 “將來PM2.5濃度能不能改善,主要是要發展公共交通,把私家車的量控制在一定程度,把整個排放量降下來,節能減排很重要。生產過程要把污染排放漸漸控制在合理水平。工業、企業、建設布局,也需要考慮大氣本身一定的吸收能力,不能太密,應該給環境一個喘氣的機會。”范紹佳說,只有系統整治,才有可能遏制惡化。 2、空氣污染,“拖累”GDP 2009年上海霾污染的影響因子PM2.5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共造成經濟損失24.61億元,占當年GDP的0.17%,人均健康經濟損失377元 “我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究PM2.5了。其他空氣污染物吸入人體后,可以排出來。但PM2.5不同,它只進不出,一旦呼吸進人體,就再也出不來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一位專家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廣州城區的PM2.5一般來源于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城市揚塵。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城區的PM2.5濃度峰值一般出現在20:00-24:00,并非交通高峰時段。記者持續記錄的環保部華南所的PM2.5監測數據也證實,PM2.5在凌晨時分會達到峰值,然后緩慢下降。譬如11月30日凌晨0:40,廣州的PM2.5一度高達114微克/立方米,到30日早晨9點,下降到108微克/立方米。 廣州地化所專家表示,上下班高峰期,廣州城區街道中揮發性有機物(比如致癌物苯)濃度會出現較高值,此前研究數據顯示廣州街道苯的濃度高峰值可達120微克/立方米,對人體有較高的潛在風險。“車流量和氣候條件是影響污染物時間變化的重要因素。”專家表示。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鄧芙蓉表示,大氣顆粒物尤其是細顆粒物PM2.5,可對人體呼吸、心血管等多個系統造成危害,兒童特別容易受到危害。鄧芙蓉和課題組調查過北京一個城區小學兒童受PM2.5影響情況,結果顯示,36名兒童全天的PM2.5平均個體暴露水平為98.13微克/立方米,已經高于新國標擬采用的75微克/立方米,遠遠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10微克/立方米的標準。 廣州市環保局空氣污染指數的數據顯示,一般在城市的交通干道附近,容易出現空氣污染。城市主干道路附近的PM2.5細顆粒物中,會含有多種重金屬元素。暨南大學環境工程系專家王伯廣和他的研究小組系統研究過廣州黃埔大道、華南快速干道、珠江隧道中的空氣污染物。結果表明,交通干道附近大氣顆粒物中主要檢出鉀鈉銅鎳等16種金屬元素。這些重金屬在PM2.5顆粒物中也可以檢出。在黃埔大道-華南快速干道立交橋附近的PM2.5顆粒物中,金屬元素總濃度冬季每立方米30微克, 春季為27微克。在平均時速為47.8km條件下,各類汽車排放的PM2.5所含金屬元素中,重型車是排放大戶,占PM2.5質量排放因子的30%。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以廣州市區交通主干道邊的社區為研究對象,結果十分驚人:社區環境空氣中,二氧化氮、PM2.5 的日均濃度分別為140微克、90微克/立方米,超標率均達到50%;二氧化氮的污染分擔率最大,為首要污染物,,其次是PM2.5。“老人的心血管疾病與二氧化氮和PM2.5有關。”該院的研究報告稱。該院也對機動車尾氣對兒童的影響做了研究,結果發現,機動車尾氣中的二氧化氮和PM2.5可以導致兒童肺功能的降低。 對于越來越嚴重的機動車污染,華南理工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梁榮光告訴羊城晚報記者,目前還沒有根治手段,“但如果放任自流,不僅城市的空氣會越來越糟糕,甚至會拖累GDP”。 這似乎不是危言聳聽。內地一線城市中,上海市機動車保有量為250萬輛,與廣州的220萬輛最為接近,具有一定可比性。羊城晚報記者獲得一份上海市環保局基金項目報告,該報告成文于2011年,評估的是2009年上海的PM2.5造成的經濟損失。數據顯示,2009年該市霾污染因子PM2.5 引起的居民健康危害共造成經濟損失24.61億元,占上海當年GDP的0.17%,居民人均健康經濟損失為377元。 3、汽車尾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珠三角一些城市環保部門統計顯示,機動車排放對城市污染“貢獻率”達50%以上,部分甚至達到了污染物排放總量的70% “機動車尾氣污染已經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一個主要表現就是灰霾天氣,珠三角城市灰霾越來越多。”華南理工大學一位專家憂心忡忡地說。 在珠三角地區,主要城市機動車數量紛紛邁進“百萬俱樂部”之后,城市大氣污染的“禍首”也由工業污染轉為機動車尾氣污染。珠三角一些城市環保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機動車排放的污染物對城市大氣污染“貢獻率”達5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達到了污染物排放總量的70%。 珠海是個依山傍海的美麗城市,不過,由于機動車日益增多,“珠海明亮、干凈的時間已經沒有以前那么多了,現在,珠海城區常常籠罩著一層‘霧’,灰蒙蒙的。最近才知道,那叫灰霾。”珠海市民吳從周說,他十分擔心在城市街道跑步有害健康,“現在不敢在城區街道上跑步,因為路上都是車。” 2000年,珠海市僅有機動車8萬多輛,十年間暴漲了225%,2011年已突破25萬輛。預計到2015年,珠海將有37萬輛車。廣東各個城市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環保部污染防治司負責人表示,灰霾和臭氧在東部沿海城市污染突出,珠三角的深圳等城市全年灰霾天數占到了30%-50%。 “東莞目前機動車尾氣排放的污染物占大氣污染物排放52%左右,需要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 東莞環保局負責人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坦言,他表示,在面積不大的東莞,數量龐大的機動車已經成為城市空氣的最大污染源,超過了工業排放。 2010年底,東莞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130萬輛,其中汽車約90萬輛,這個數字正以每天500輛的速度遞增。“新建的道路網線,根本不能解決機動車劇增帶來的擁堵。”東莞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 與東莞一起進入汽車“百萬俱樂部”的,還有中山。2010年6月,中山的機動車保有量是65萬輛,一年后的2011年6月,輕松突破100萬輛。 深圳的問題更加嚴峻。深圳的土地面積比東莞更小,但人口和機動車是東莞的兩倍。至今年10月,深圳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預計年底會達到210萬輛。深圳環保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機動車尾氣已是深圳空氣中頭號污染物。“機動車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占深圳總排放量的70%左右。”深圳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杏輝對記者說。“深圳地方不大,機動車密度已成為珠三角城市之首。” 梁榮光認為,“機動車一般排放20多種有害的化學物質,包括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粒,也包括PM2.5。其中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細顆粒物PM2.5毒性最大。” 各類汽車中,污染物排放的主力軍是公交車、出租車,因為它們一刻不停地在城市道路上行駛。而且“走走停停,低速行駛的車輛污染更嚴重。” 機動車激增,導致城市道路擁堵,車輛走不動,又加劇了尾氣排放污染。與此同時,燃油品質不穩定也在加重城市的空氣污染。 “當前市面上的燃油來源復雜,品質不穩定,任何添加劑都不能發揮最佳作用。”梁榮光說,由于我國多用中東進口的油,硫含量較高。“所謂的國Ⅲ、國Ⅳ汽 油,只是減少了油中的硫、氮含量,并不是指機動車使用了這種油就不排放污染物。”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也表達了與梁榮光同樣的觀點:“我國目前的車用燃油標準與汽車排放標準還不同步,雖然全國已經普遍實施了機動車國Ⅲ標準,廣州、北京提前實施了國Ⅳ標準,但汽車燃油品質明顯落后于汽車技術進步,制約了我國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