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水處理】廣東省石馬河治污期待更有效能的系統性回應 |
(時間:2011/1/26 16:03:09) |
24日上午,廣東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歐廣源作了常委會工作報告,備受深莞惠三市民眾關心的“石馬河污染整治”一題再度被重點提及。報告說,要確保在2012年底之前,石馬河流域污染整治取得明顯成效,流域內的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處理率要達到90%以上;在本屆人大任期結束前,未能達到治理目標的地區和單位,將進行責任追究。 作為東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石馬河穿越深莞惠三市。當前,廣東省人大報告的重點提及,預示這條關系到東江水質保護及粵港4000多萬人飲水安全的跨界河流,其全流域的污染整治再度成為本屆人大重點關注的工作內容之一。按歐廣源的話說就是,“圍追堵截堅決把它拿下來!”由此,不難看出石馬河流域整治之于本屆人大工作的意義,之于深莞惠三市生態治理和珠江東岸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客觀地說,雖歷經10年整治,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石馬河流域的整體污染態勢還是嚴峻而沉重的。一方面,這與石馬河本身地表徑流少,缺乏天然水源補充,環境承載能力先天不足的水文特征直接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流域內三市的產業結構和發展布局密切相連。統計顯示,全長僅88公里長的石馬河,流域內就遍布工業企業1.1萬多家,其中重污染企業高達262家。毫無疑問,這種勞動密集型、重度污染型企業的過于集中,再加之生產生活污水集納處理效能的短缺,石馬河流域污染的嚴峻態勢的確是不難想象的。 這就是說,石馬河流域污染治理之所以歷時10年仍效果不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不僅僅是一個棘手的環保問題,亦是一個產業結構的經濟問題和既定目標約束下的政治問題。也許,正是這種功能和使命不盡相同的目標糾葛,才有了當下不無尷尬的現實困局。在我們看來,石馬河治污欲實現重大突破,就一定要坦誠面對這樣的歷史成因和制度結構,就需要在多重目標交織的現實處境下,找出更有效能的系統性回應。 基于此,不難看出,石馬河流域加快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盡快降低重污染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對于河流的排污壓力,當是系統解決方案中排列最前的根本之策。當然,這一策略的背后,亦當包含GDP主義漸次退場的理念之變;再者,流域內生產生活污水的集納處理效能,目前尚有數量較大的缺口,于此,流域三市當有實質性的大幅提升,以滿足治污目標的技術之需;其次,有效的跨行政區域的合作機制,以及嚴格的環境法規政策的執行,當成為治污過程最為堅實的執行基礎;與此同時,更富主動精神和環保能量的公民團體,當被吸納進治理體系之中,成為行政、司法體制抗擊污染最堅強的盟友。 毫無疑問,既然,石馬河污染困局的形成,有著超越單純環境意義的諸多合力,那么,石馬河治污格局的打造,也須期待更有效能的系統回應。當前,離2012年底還不到兩年,如何在這說長亦短的時間段里,重塑石馬河水清河晏、碧水藍天的友善生態,已成為這一流域三市難以回避的現實課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