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主題是“珍惜水、愛護水”。為助力深圳節水典范城市創建,一場由福田區水務局主辦的“城市公園綠地系統水資源綜合管理與應用”的主題座談會,在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召開。

會上,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長王飛以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為切入點,對深圳節水典范城市創建的23項具體工作,作了詳細闡述。他建議,深圳應該發揮“科技之都”的優勢,推進科技節水、智慧節水,遴選一批適用于深圳的先進成熟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節水技術體系,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節水技術、管理及產品的深入融合。

談起“公園綠地系統水資源管理”話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員馬理輝認為,深圳是一座雨水充沛的城市,公園綠地的建設應走集水、節水型園林的發展道路,通過積極開辟,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以借鑒北京萬壽公園、宣武藝園等做法,節水效果明顯。 水利部水務研究培訓中心教授許厚榮,結合自身多年主導節水城市創建的經驗,重點強調了“節水的重要性”。他表示,“節水應從改變人們日常用水習慣開始,從現在點用水逐步發展按需用水,同時要建設城市節水綜合水資源體系,做好戰略儲備和非常規水的利用。

會上,還提出了深圳率先建成節水型城市的總體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具體如下: 總體目標: 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節水管理形成可推廣的深圳模式,自覺節水成為全社會新風尚。 完成“十、百、千、億”節水能力建設,全面實現“雙建、雙控、雙降、雙升”的節水成效(雙建:節水法規制度和節水標準體系建設;雙控:用水總量控制和萬元GDP用水量控制;雙降:供水管網漏損率和公共機構人均用水量下降;雙升:節水型載體創建數量和再生水利用率提升)。

階段目標: 到2020年,健全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節水典范城市創建工作全面啟動。用水總量控制在21.13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7.5立方米以內,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8%以內,節水載體(居民小區、企業、單位等,下同)累計達到500個。 到2022年,搭建1+N節水標準體系,區級節水型社會全覆蓋,節水典范城市建設高效推進。用水總量控制在2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7立方米以內,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7.5%以內,節水載體累計達到900個。 到2025年,城市用水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人水城共融共生的綠色發展模式,節水型典范城市建成。用水總量控制在22.5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控制在6立方米以內,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7%以內,公共機構人均用水量較2019年下降10%以上,節水載體累計達到1500個;推動1億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規水資源利用設施建設,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