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法規】依法治國促使我國環境保護稅立法提速 |
(時間:2014-11-7 9:49:30) |
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中央政府已經意識到治理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今年以來,中央政府相繼出臺了"史上最嚴的大氣十條"、"史上最嚴環保法"等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國家對環境治理的決心。近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以"依法治國"為主題,促使環境保護稅立法預期再一次升溫。獲悉,財政部會同環境保護部、國家稅務總局積極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工作,已形成環境保護稅法草案稿并報送國務院。民眾期待已久的環境稅再次被推向"快車道"。 "環境保護稅"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經濟學》中最先提出,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已經被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接受。一些發達國家通過開征環保稅的方法來保護環境,荷蘭是征收環境保護稅比較早的國家,其稅收政策已為不少發達國家研究和借鑒。另外,英國、美國、加拿大、芬蘭、挪威和瑞典等一些國家也都依據"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設置了環境稅或者類似的稅種,涉及大氣、水資源、生活環境、城市環境等諸多方面。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芬蘭自實施環境稅以來,芬蘭全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從80年代初的每年60萬噸減少到幾萬噸;美國多年來堅持利用環保稅收政策,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雖然汽車數量不斷增加,但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比70年代減少了80%,空氣質量得到很大的改善,實踐證明通過開征環保稅的方法來保護環境的效果良好。 其實,國內的環境稅已經醞釀多年,2007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就提出"研究開征環境稅"。2008年初,我國相關部委即開始聯手研究環境稅開征工作。2010年7月,環境稅征收方案初稿已經出爐,2010年8月4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表示,環境稅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環保部將向國務院提交環境稅開征及試點的請示。2011年12月,財政部同意適時開征環境稅。此后環境稅屢次被提起,期間政府財稅和環保部門、學術界、社會公眾關于環境稅的討論也從未間斷。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曾強調推動消費稅、資源稅改革,做好房地產稅、環境保護稅立法相關工作。而近日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發布環境保護稅法的時機已經成熟。 一旦開征環境保護稅,至少可以有三方面好處:一是減少污染,環境保護稅意味著企業排污成本內部化,這一稅種將倒逼企業加大治污減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加大轉型升級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引進環保生產技術,從而減少污染;二是加大污染企業的經營成本,使企業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壓力和動力,環境稅征收的主要目的就是用經濟手段調控企業環境行為,使企業為排污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害承擔相應成本,應用財稅手段,推動治理大氣污染;三是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使政府有更多資金用于治理環境及支持、鼓勵、補貼企業開發環保技術、實施環保項目。我國每年的排污費征收金額在200億元左右,即使全部投入環境保護,也僅占每年環保投入資金的5%~6%左右。我們測算,如果按照官方公布的大氣、水污染物排放量,結合現行的排污收費標準,我國每年的環境稅征收金額應當能夠達到600億元左右,是現有收費總額的3倍,可以解決很大一部分的資金問題,推動污染治理的順利進行。 加快環境保護稅立法,不僅可以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體現。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
|
|
|
推薦圖片 |
 | 【環保】大氣污染防治是中美環保合作的重要 | 10月8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在北京會見美國康寧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孟安睿。翟青指出,大氣污染防治是中美環保合作的重要領域,中國愿與美國就污染防治領域展開交流與合作,推動中美環保事業發展 |
|
|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