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保】氨法脫硫實現綠色經濟 |
(時間:2010/10/21 8:53:20) |
現階段,國內的許多脫硫治理措施,由于投入較多,產出很少,只產生社會效益而無經濟效益,致使許多企業缺乏投資治理環境污染的積極性。而氨法脫硫作為一種新興的脫硫方法,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能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真正踐行了綠色經濟。 一般來說,各企業在選擇脫硫技術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脫硫效率要滿足環保要求;選擇技術成熟,運行可靠的工藝;選擇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的工藝;要考慮廢料的處置和二次污染問題;吸收劑要有穩定的來源,并且質優價廉;燃用煤種的含硫量也要考慮,必須根據燃煤含硫量來選擇恰當的脫硫方法。 氨法煙氣脫硫技術脫硫效率高,能適應任何煤種,可滿足國內任何地方的環保要求,對煙氣條件變化適應性強,在脫硫的同時可以脫除20%以上的氮氧化物,副產物為硫酸銨肥料,市場價值較高,整個系統不產生廢水或廢渣,能耗低,不增加二氧化碳。其推廣應用可緩解甚至解決石灰石-石膏法給國內脫硫造成的一些困擾,值得關注和支持。 氨是一種良好的堿性吸收劑,其堿性強于鈣基吸收劑。用氨吸收煙氣中的二氧化硫是氣-液相反應,反應速率快。另外,其脫硫副產品硫酸銨可作為農用肥料。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日本和意大利等國相繼開發濕式氨法煙氣脫硫工藝,但由于其高運行成本,以及腐蝕,凈化后煙氣中的氣溶膠等問題而影響其推廣應用。進入90年代后,隨著氨法脫硫技術的進步和對氨法煙氣脫硫觀念的轉變,其應用呈逐步上升的趨勢。 氨法脫硫副產物硫酸銨是含有氮、硫兩種營養元素的氮肥品種,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硫肥之一,國內外普遍施用。目前硫酸銨在我國化肥市場比重較低,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2015年我國硫酸銨的市場容量在1000萬噸以上,目前產量只有280萬噸,仍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我國硫酸銨主要來自非化肥企業的副產,“十二五”期間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2015年預計硫酸銨的產量可能達到700萬~800萬噸,約占氮肥產量的2%~3%,成為氮肥供應和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合成氨企業分布廣,產能大,可以滿足非化肥企業副產硫酸銨的用氨需求,且隨著煤化工技術和裝備水平的不斷提高,液氨成本將不斷降低。預計到2015年,我國合成氨產能將達到7000萬噸左右,繼續呈現產能過剩的態勢。因此,我國合成氨產能完全可以滿足非化肥生產企業的用氨需求。 此外,副產硫酸銨享受出口無關稅、減免增值稅、鐵路運輸享受化肥運價、化肥淡儲資金支持等政策,脫硫企業采購液氨與銷售硫酸銨帶來的增值稅抵扣可與液氨的運輸費用基本抵消,進一步增強了硫酸銨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基于上述氨源和硫酸銨市場的分析和燃煤煙氣氨法脫硫技術的特點,在低碳、循環經濟、綠色環保政策的激勵下,在“十二五”燃煤煙氣氨法脫硫技術必然得到國內外的大力推廣,市場前景可觀。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