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環!课廴緶p排成為當前我國探索環保新道路的重大實踐 |
(時間:2009/9/10 10:32:17) |
當前,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在繼續,擴內需、保增長的壓力依然很大,污染減排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污染減排雖然在“十一五”規劃的前3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依然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今年是“十一五”規劃減排沖刺年,明年是決勝年。我們必須清醒地認清形勢,加強謀劃,大力推進減排工作。 污染減排是在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提出的,是在環境、資源矛盾日益突出的困境中實施的。幾年來,污染減排立足國情,面對現實,著眼未來,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日益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中心任務和重要抓手,成為當前我國探索環保新道路的重大實踐。 污染減排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 污染減排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大戰略,同時又是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個有效機制,污染減排具備標本兼治的雙重功效,不僅是直面資源、環境危機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環境參與經濟綜合決策的一個重要平臺,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 首先,污染減排是直面我國環境資源形勢的現實選擇。我國用3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的工業化、城市化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國經濟主要依賴出口帶動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粗放,產業結構失調,加之長期以來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致使我國環境資源問題日益復雜,傳統環境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新的環境問題又在不斷出現,呈現出暴發型、復合型、壓縮型的局面,嚴重威脅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嚴峻的環境資源形勢必須依賴嚴格的環保手段。 其次,污染減排是促進環境與經濟融合的有效手段。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說是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協調問題。污染減排一方面通過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自然環境中污染物含量,達到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的目的;另一方面又通過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約束粗放增長,推進集約發展,形成對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倒逼機制。 再次,污染減排是協調宏觀、微觀環境問題的重要平臺。從宏觀方面看,污染減排需要關注經濟發展方式,關注產業和能源政策,關注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從經濟和能源層面把握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量情況;同時,污染減排還需要加強排放總量的分配和減排計劃的制定,這必然涉及全國各地區、重要區域、流域和重點行業等發展現狀、發展階段、環境容量和減排潛力等綜合問題。從微觀方面看,污染減排不僅需要通過工程、結構和管理等具體的減排項目來實現,而且必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污染排放總量核查、核算等具體方式方法和制度體系,以及保障減排設施有效運行的政策措施。 此外,污染減排是統籌行政和市場手段的有效載體。加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通過5年減排規劃、年度減排計劃以及嚴格的責任考核等措施來實現,具有較濃厚的行政色彩,可以較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的優勢,體現政府的環保責任和環保為民的執政理念。同時,加強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推進污染減排,必然會使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本,這就為排污交易創造了市場化條件。污染減排不僅需要更多地依賴行政手段,而且隨著工作的推進,排污交易、環境補償、排污收費等市場化手段將會日益重要。污染減排是有效統籌行政和市場手段治理環境的重要載體。 污染減排在探索中實踐 幾年來,面對污染減排工作基礎薄弱、矛盾突出的實際情況,環保部門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一是秉持了一個理念,即環境必須與經濟相融合,從社會經濟層面、從再生產全過程研究解決環境問題;二是明確了一個思路,即污染減排必須充分依賴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三是建立了一套制度,即建立了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并配套制定了總量核查核算及相關制度方法;四是培養了一支隊伍,即從上到下培養了一支比較專業的污染減排隊伍。此外,還及時研究推進了嚴格考核、加強調度、強化預警、淡化基數以及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管理減排等一系列措施。通過不斷的探索并在探索中勇于實踐,逐步打開了污染減排的工作局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一)促進了環保能力建設。通過污染減排管理機制,“十一五”以來極大地加快了環保能力建設。一是初步建成了比較配套的環保執法監察、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能力;二是我國火電脫硫機組比例從2005年的不足12%,提高到目前約62%;三是各類城鎮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污水處理能力和污水處理率得到提高,一些多年難以建成的污水處理廠由于減排倒逼機制而迅速建成運行。四是3000多家重點排污企業建成深度治理設施,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工業污染治理水平。 (二)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淘汰關閉落后產能是實現污染減排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污染減排要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由于減排考核機制和總量控制機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企業紛紛加大了上大壓小、減量置換、關停落后的步伐。 (三)遏制了環境惡化勢頭。通過污染減排,遏制了我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長期增長的勢頭,2007年首次實現“雙下降”,2008年保持了“雙下降”,今年上半年繼續呈現雙下降的良好態勢。 (四)豐富了環保工作內涵。一是強化了環保部門的綜合協調職能。二是擴大了環保工作的領域和縱深。三是強化了環保部門的職能。 (五)提升了社會環保理念。減排不僅僅是一項環保工作,也是一項經濟工作,還是一項社會工作,并已日益成為一種社會理念、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推動了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升了社會環保理念。 污染減排任重道遠 污染減排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依然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從近期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仍在繼續,擴內需、保增長的壓力依然很大,污染減排面臨的形勢更為復雜。從長遠看,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對重化產業有著剛性需求,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必然會給污染減排形成持續的壓力。從減排工作自身看,隨著工作的深入,以污水處理廠、火電脫硫設施建設為重點的工程減排空間日益縮小,減排難度逐步加大;大氣環境氮氧化物污染和水環境富營養化問題突出,擴大污染減排范圍的壓力日顯。面對今后污染減排復雜的形勢,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謀劃,夯實基礎,堅定意志,勇于創新,一如既往持續地推進減排工作。 (一)確保完成“十一五”目標。“十一五”前3年,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實現了任務完成進度趕上時間進度;今年以來,在金融危機復雜形勢下,堅持減排“目標不變、要求不降、力度不減”,保持了污染減排持續推進的良好態勢。今年是減排沖刺年,明年是決勝年,必須牢牢把握減排工作的主動權,抓住機遇,克服困難,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家擴大內需之機,大力推進減排工程建設,充分借助市場倒逼機制,加快結構減排進度;另一方面努力克服金融危機對減排的負面影響,嚴格環境準入,加強減排監管,保障減排設施有效運行,提高減排效益和投資效益。 (二)科學謀劃“十二五”思路。“十二五”污染減排的任務更重,難度更大。要認真總結分析“十一五”減排經驗教訓,積極謀劃“十二五”思路。一是要研究分析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繼續減排的指標、重點領域和主要措施。二是要研究明確新增污染物,如氮氧化物、氨氮等納入減排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配套技術和基礎支撐條件。三是要研究污染減排的領域,除繼續做好工業、生活等領域減排外,應研究將交通、農村畜禽養殖等納入減排范圍的可行性。四是要研究拓寬減排內容,在現行以行政區劃作為減排考核單位的基礎上,考慮加強重點流域、區域、重點行業或企業等針對性的減排考核管理。五是研究污染減排的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問題,進一步完善減排管理制度體系、方法體系和核算體系。 (三)切實加強減排基礎性工作。污染減排涉及經濟政策、技術政策、排放強度、排污系數、考核評估體系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全國各地區差異明顯,加強污染減排基礎性工作是確保污染減排科學、規范的前提。一要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加強污染減排的理論研究,增強理論指導,提高工作的預見性;二要研究完善環境統計指標體系,規范統計范圍和方法,盡可能核準基數,加強統計數據與減排核算數據的銜接;三要加強行業排放強度、人均排放系數、單位GDP排放情況等問題的深入研究,科學規范排污增量核算方法;四要加強并規范減排管理信息化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努力創新核查核算方法。 (四)大力推進減排市場化機制。目前污染減排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但人為性強,容易積累矛盾。下一步必須推進污染減排的市場化機制。一方面應積極完善污染減排稅價政策。協商有關部門研究出臺污水處理廠運行電價、非電行業脫硫和火電行業脫硝電價優惠政策;適度提高城鎮污水處理收費和排污收費標準;建立完善企業和地區減排財政補貼激勵機制。通過經濟的辦法促進減排。另一方面要加強排污交易試點步伐。在太湖、浙江排污交易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積極完善環境產權制度,合理確定企業排污權責,逐步規范排污交易管理辦法,強化排污總量控制,促進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推進污染減排可持續發展。 (五)努力強化減排的倒逼機制。節能減排是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要進一步加強排污總量控制,嚴格總量指標管理,把排污總量指標作為新上項目的前置條件,進一步強化污染減排對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約束企業盲目投資擴產,限制地方經濟粗放增長,進一步推進企業“上大壓小”、減量置換、關停并轉、結構升級,引導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淘汰、取締落后產能,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 (六)加強減排政策、法規建設。著眼于污染減排和排污總量管理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必需加強污染減排政策和法規建設,這既是做好減排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行政的客觀需要。重點突出3個方面:研究開展污染減排高層次立法工作,提高法規制度權威性;建立完善污染減排總量控制、排污交易、排污許可等配套法規體系,搞好統籌銜接;根據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細化區域限批、行政處罰、企業責任追究等處罰措施,以便于更好地操作執行!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